定制工作服看似簡單,實則暗藏諸多 “陷阱”。若忽略關鍵細節,不僅浪費預算,還可能影響團隊形象與員工體驗。這 5 個避坑要點,企業必須牢記!

面料選擇:別被 “性價比” 蒙蔽雙眼

部分商家以低價吸引客戶,使用劣質面料。例如化纖含量過高的布料,雖價格低廉,但透氣性差、易起靜電,夏季穿著悶熱不適。建議企業要求供應商提供面料小樣,通過觸摸、揉搓測試手感與耐磨性,優先選擇符合行業標準的功能性面料,如餐飲行業防油污面料、戶外作業速干面料等。

尺寸測量:“差不多” 就是差很多

統一尺碼表往往難以適配所有員工身形,若僅按身高體重粗略劃分,易出現過緊或過松的情況。正確做法是安排專人測量肩寬、袖長、腰圍等關鍵數據,或與支持個性化量體的定制商合作。尤其對工裝需求量大的企業,精準測量能避免返工成本與員工不滿。

logo 工藝:廉價感源于細節敷衍

logo 是工作服的點睛之筆,但工藝選擇不當易顯廉價。絲網印刷色彩單一、邊緣模糊,熱轉印久洗易開裂;刺繡雖質感好,但小 logo 或復雜圖案可能因針法粗糙失去設計美感。建議根據 logo 復雜度與預算綜合選擇,大面積色塊可用熱升華轉印,簡約 logo 優先刺繡,確保品牌標識清晰持久。

生產周期:“加急” 背后的質量隱患

部分定制商為接單承諾超短工期,卻通過壓縮質檢、簡化工序趕工,導致走線歪斜、紐扣易脫落等問題。企業應提前規劃定制時間,預留 1-2 周緩沖期,并在合同中明確生產周期與質量標準,避免因工期緊張被動接受瑕疵品。

售后條款:口頭承諾不可信

交付后發現尺寸不符、面料損壞等問題,若前期未約定售后條款,維權將困難重重。務必在合同中寫明退換貨條件、質保期限,以及責任歸屬。例如,因供應商測量失誤導致的尺寸問題,需由對方承擔重制費用,保障企業合法權益。

忽視這些細節,再昂貴的工作服也可能淪為 “一次性用品”。唯有從源頭把控,才能讓定制預算花得物超所值,真正實現實用與形象雙贏。